定义
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,以气逆上冲,喉间呃呃连声,声短而频,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。该病在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,亦可在心脑病证、肝胆病证、肾膀胱病证中出现,但预后不良。
西方医学认为,呃逆系膈肌痉挛,属膈肌功能障碍性疾病,吸气时声门突然闭合产生一种呃声,这种膈肌异常的收缩运动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。
症状及伴随症状
以气逆上冲,喉间呃呃连声,声短而频,不能自制为主要症状。可伴有呃逆遇寒愈甚、恶食冷饮、喜饮热汤、口淡不渴;或口臭烦渴、多喜冷饮、大便秘结、小便短赤;或肠鸣矢气、恶心欲呕、头目昏眩、脘闷食少;或面色苍白、手足欠温、食少乏力、泛吐清水;或口干咽燥、烦渴少饮等症状。
病因
呃逆的病因有饮食不当,情志不遂,脾胃虚弱等。
一、饮食不节
进食太快太饱,过食生冷,过服寒凉药物,致寒气蕴蓄于胃,胃失和降,胃气上逆,并可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,使膈间气机不利,气逆上冲于喉,发生呃逆。如《丹溪心法•咳逆》曰:“咳逆为病,古谓之哕,近谓之呃,乃胃寒所生,寒气自逆而呃上。”若过食辛热煎炒,醇酒厚味,或过用温补之剂,致燥热内生,腑气不行,胃失和降,胃气上逆动膈,也可发为呃逆。如《景岳全书•呃逆》曰:“皆其胃中有火,所以上冲为呃。”
二、情志不遂
恼怒伤肝,气机不利,横逆犯胃,胃失和降,胃气上逆动膈;或肝郁克脾,或忧思伤脾,脾失健运,滋生痰浊,或素有痰饮内停,复因恼怒气逆,胃气上逆挟痰动膈,皆可发为呃逆。正如《古今医统大全•咳逆》所说:“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,并不得行其志者,多有咳逆之证。”
三、正气亏虚
素体不足,年高体弱,或大病久病,正气未复,或吐下太过,虚损误攻等,均可损伤中气,使脾胃虚弱;胃失和降;或胃阴不足,不得润降,致胃气上逆动膈,而发生呃逆。若病深及肾,肾失摄纳,冲气上乘,挟胃气上逆动膈,也可导致呃逆。如《证治汇补•呃逆》提出:“伤寒及滞下后,老人、虚人、妇人产后,多有呃症者,皆病深之候也。”
病机
一、发病
无明显季节性,男女均可发病。在胃肠病证中多见,亦可见于其他系统疾病中。
二、病位
呃逆的病位在膈,病变关键脏腑为胃,并与肺、肝、肾有关。
三、病性
有虚有实。实证呃声响亮有力,连续发作;虚证呃声时断时续,低长无力。
四、病势
一时性气逆而作,无反复发作史,无明显兼证者,病势很轻,无需治疗;若呃逆反复发作,持续时间较长,兼证明显,或出现在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,则病势较重,需要治疗;若年老正虚,重病后期及急危患者,呃逆时断时续,呃声低微,气不得续,饮食难进,脉细沉弱,则属元气衰败、胃气将绝之危重证。
五、病机转化
呃逆的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,胃气上逆动膈。胃居膈下,肺居膈上,膈居肺胃之间,肺胃均有经脉与膈相连。手太阴肺之经脉,还循胃口,上膈,贯肺,以致胃、膈、肺三者紧密相连。膈位于肺、胃之间,若肺失肃降或胃气上逆,皆可致膈间气机不畅,逆气动膈,上出喉间,发出呃呃之声。另外,肺胃之气的和降有赖于肾气的摄纳,若久病及肾,肾失纳摄,则肺胃之气不能顺降,可上逆动膈而发呃逆。胃之和降,还有赖于肝之条达,若肝气怫郁,失于条达,横逆犯胃,气逆动膈,亦成呃逆。屡呃为患以及呃之甚者,气有大逆,或脾肾元气大亏。
辨证论治
一、胃寒气逆
主症见呃逆沉缓有力。可兼见其呃得热则减,遇寒愈甚,恶食冷饮,喜饮热汤;或膈中及胃脘不舒,口淡不渴,甚者面青肢冷;或有过食生冷、寒凉史,或于受寒后发病。
由于过食生冷,或胃本积寒,以致寒邪阻遏,胃气不降,上逆作呃。胃中实寒,故呃声沉缓有力;胃气不和,故脘膈痞闷不舒;得热则减,遇寒更甚者,是因寒气得温则行,遇寒则凝;若胃寒甚者,阳气受损亦甚,四肢不得温养,故肢冷;寒凝则血不行,故面青。
治宜温中散寒,降逆止呃。
二、胃火上逆
主症见呃声洪亮,冲逆而出。可兼见口臭烦渴,多喜冷饮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。
多由嗜食辛辣油腻、醇酒厚味之品,或过用温补药物,或素体阳盛再进辛辣之品,使胃肠蕴蓄积热,郁而化火,胃火上冲,故呃声洪亮,冲逆而出;阳明热壅,灼伤胃津,故口臭烦渴而喜冷饮;热邪内郁,肠间燥结,故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。
治宜清热和胃,降逆止呃。
三、气滞痰阻
主症见呃逆连声,胸胁胀满。可兼见肠鸣矢气,或呼吸不利,或恶心嗳气,头目昏眩,脘闷食少,或见形体肥胖,平时多痰。
气滞多源于七情所伤。肝气郁结,失于条达,以致肝气犯胃,胃气上冲动膈而成呃逆。胁为肝经分野,肝郁气滞,故胸胁胀满不舒;气郁日久化火,灼津成痰;或因肝木克脾,脾失健运,聚湿生痰;气痰交阻,阻于肺则呼吸不利,阻于胃则恶心嗳气,阻于肠则肠鸣矢气;清气不升,浊阴不降,故见头目昏眩。
治宜理气化痰,降逆止呃。
四、脾胃阳虚
主症见呃声低沉无力,气不得续。可兼见面色苍白,手足欠温,食少乏力,泛吐清水,或见腰膝无力,便溏久泻。
脾胃为后天之本,若饮食不节,或劳倦伤中,使脾胃阳气受损,或素体阳虚,脾胃无以温养,脾难主升,胃难主降,则虚气上逆,故呃声低沉无力,气不得续;脾胃俱虚,则食少乏力;阳虚则水饮停胃,故泛吐清水;若病深及肾,肾阳衰微,则腰膝无力,便溏久泻。阳气不足,无以温阳四末,故手足不温。
治宜温补脾胃,和中降逆。
五、胃阴不足
主症见呃声短促,口干咽燥。可兼见烦渴少饮,不思饮食,或食后饱胀,大便干燥。
由于热病耗伤胃阴,或郁火伤阴,或辛温燥热之品耗损津液,使胃中津液不足,胃失濡养,气机不得顺降,故呃声短促,气不连续;口干舌燥,烦渴而不多饮,不思饮食,食后饱胀,大便干燥,为津液耗伤、虚热内扰所致。
治宜益气养阴,和胃止呃。
鉴别
一、干呕
干呕与呃逆同有胃气上逆的病机,同有有声无物的临床表现,二者应予鉴别。呃逆的特点是气从隔间上逆,气冲喉间,其声短促而频;干呕的特点为胃气上逆,冲咽而出,其声长而浊,多伴恶心,属于呕吐病,不难鉴别。
二、嗳气
嗳气与呃逆也同属胃气上逆,有声无物之证,然呃逆的特点为声短而频,令人不能自制;嗳气的特点则是声长而沉缓,多可自控。
松林胃肠专科经验
辨证时可将呃逆分为胃中寒滞型、气逆痰阻型、胃阴不足型、脾胃阳虚型、胃火上逆型,治疗时应遵循实则泻之,虚则补之、寒则温之、热则清之、气逆宜降气、痰郁宜除痰、阳虚温阳、阴虚滋阴等原则,并且要适当地配合降气平呃的药物。
想进一步了解详情,可点击右边按钮,直接在线咨询松林胃肠专科专家。
预后转归
呃逆一证,病情轻重差别极大,一时性呃逆,大多轻浅,只需简单处理;可不药而愈。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,服药后也多治愈。若慢性危重病证后期出现呃逆者,多为病情恶化,胃气将绝,元气欲脱的危候。
调护
一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
若是因为原发疾病导致的呃逆,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。
二、饮食有节
呃逆的主要病机在胃气上逆,饮食有节,防止脾胃的继续损伤,对呃逆患者有重要意义。呃逆患者应纠正不良饮食嗜好,三餐定时定量,忌食生冷、辛辣、煎炸、肥甘厚味和酒类等食品,避免饥饱无度。
三、起居有常
呃逆患者应注意休息,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,不在床上读书看电视等,睡前保持心情平和;按时睡觉,不宜太晚,次日晨应准时起床;居处光线、温度适宜,无刺激性声音。
四、调畅情志
情志不调可加重或诱发呃逆,呃逆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,不要生气及抑郁,避免压力过大和紧张情绪。
参考文献
[1]田德禄.中医内科学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5:239-244.
[2]唐国彬.呃逆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[J].中医学报,2012,27(170):878-879.
[3]朱明兰.门诊呃逆病人的病因分析及护理[J].临床护理杂志,2006,5(5):19.
[4]闻斐斐.呃逆病因病机探析[J].环球中医药,2013,6(7):529-531.
[5]殷小平,吴晓红.呃逆的病因与治疗方法选择[J].九江医学,2000,15(4):24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