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林胃肠门诊官方网站

# # # # # # # # #
联系方式
电话:0731-52525522
手机:15080788088(微信)

胃肠科普

腹胀

发布者:webadmin 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2016-10-16 15:46:09

 

定义

本病首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书中称本病为否、痞、满、痞满、痞塞。《伤寒论•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曰:“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。”明确了痞的病机。“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,紧反入里,则作痞,按之自濡。”说明了太阳病误治导致痞的病机和脉象。《兰室秘藏•中满腹胀》云:“脾湿有余,腹满食不化。”提出了痞病主脏在脾。《景岳全书•痞满》明确把痞满分为实痞、虚痞,并提出分虚实论治:“凡有邪有滞而痞者,实痞也;无邪无滞而痞者,虚痞也。有胀有痛而满者,实满也;无胀无痛者,虚满也。实痞、实满者,可散可消;虚痞、虚满者,非大加温补不可”。

腹胀在西医中是作为一个症状存在的,不是独立的疾病。多见于慢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胃神经官能症、胃下垂等疾病中,其表现为上腹部的满闷不适。

症状及伴随症状

以腹部痞闷胀满为主要症状,可伴有食少纳差、嗳腐倒饱(胃中食物反流至咽喉或口中);或心中烦热、恶心欲呕、脘腹隐痛;或渴喜冷饮、身热汗出、大便干结、小便短赤;或头晕目眩、头重如裹、身重肢倦;或胁肋满闷、心烦易怒、时作太息;或体倦乏力,气短懒言,大便稀溏;或饥不欲食、渴不思饮、咽干唇燥等症状。

病因

其致病原因,有表邪入里、饮食不化、情志失调、痰气壅塞、脾胃虚弱等,但关键病机在于脾胃功能障碍,以致中焦气机壅滞,升降失常,从而发生痞满。

一、外邪内陷

外邪侵袭肌表,治不得法,误用攻下之法,损伤中气,外邪乘虚内陷入里,结于心下,或外邪直入胃腑,阻塞中焦气机,胃气壅滞,遂成痞满。

二、食滞难化

《素问•太阳阳明论》云:“饮食不节,起居不时者,阴受之……入五脏,则䐜满闭塞。”说明了痞满的发生与饮食不当有关。饮食不节,或暴饮暴食,食谷不化,或恣食生冷,损伤中阳,影响脾胃受纳运化,食滞难化,胃失和降,痞壅不通,发生痞满。

三、情志失调

情志失和,气机乖乱。忧思太过则伤脾,恼怒太过则伤肝,肝脾气机郁滞,影响胃之和降,升降失常,引发痞满。其他如忧悲气郁,惊恐气乱,均可导致中焦气机壅滞,升降不利而痞满。

四、痰气壅塞

脾胃运化失司,不能运化水湿,湿聚成痰,痰凝气滞,壅塞中焦,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故成痞满。

五、脾胃虚弱

素体脾胃虚弱,中气不足;或素体脾胃虚寒,阳气不足;或因饮食劳倦,饥饱失常,损伤脾胃;或病后胃气未复,胃阴亏虚,均可导致胃失和降,脾失健运,气机不利,心下痞满。 总而言之,腹胀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,升降失常。

病机

一、发病

无明显发病季节,男女老幼均可发病,多见于老人和孩子。

二、病位

腹胀病位在胃脘部,病变脏腑为脾、胃、肝。

三、病性

其病性有实有虚,其实者为实邪内阻,如外邪由表入里,食滞中焦,痰湿内郁等;其虚者为脾胃虚弱,或为脾胃气虚,或脾胃阳虚,或胃阴不足等。虚实可相互转化,故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证。

四、病势

腹胀初期多为实证,若治疗得当则痊愈,若失治误治,迁延日久则脾胃虚弱,可见虚实夹杂。

五、病机转化

痞病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,如实邪内阻,日久可损伤脾胃,转为虚痞;脾胃虚弱,易产生痰湿、气滞,或致外邪内陷,导致气机升降不利,而成虚实夹杂之证。另外各种病机互相影响,如痰湿、食滞均可阻滞气机运行,致使气机不畅;气郁化热,亦可熏蒸津液而生痰湿。

辨证论治

痞满病位在胃,病变脏腑与肝脾相关,故治疗原则以理气消痞、苦辛通降为法。

一、实痞

1. 胃气壅滞

主症:胃脘痞塞满闷,食后加重,嗳气。可兼有纳呆,嗳腐倒饱(胃中食物反流至咽喉或口中,下同),或有明显伤食病史,或有感受外邪病史,或伴有风寒、风热、暑湿等表证。

感受外邪,客于胃腑,或饮食不节,伐伤胃气,均可引起胃气壅滞,失于通降,故胃脘痞塞胀满。食积中阻,故上逆嗳腐,倒饱纳呆。若为外邪所伤,则卫表不和,胃中气滞,可见风寒、风热、暑湿与胃脘痞满同时出现。

治宜理气和胃通降。

2. 寒热互结

主症:胃脘痞满,按之柔软,肠鸣下利。或兼有心中烦热,恶心欲吐,脘腹隐痛。

误下伤中,外邪入里,寒热互结于心下,阻塞中焦气机,气机壅塞,虚实夹杂,升降失司,故心下胃脘痞满,为无形之邪,故按之柔软。热结于里,则心中烦热,恶心呕吐。误下损伤脾阳,中气不足,失于温煦,故脘腹隐痛,肠鸣下利。

治宜辛开苦降,消补兼施。

3. 邪热内陷

主症:胃脘痞满,灼热急迫,按之满甚。可兼见心中烦热,渴喜冷饮,身热汗出,大便干结,小便短赤。

外邪入里,邪热结于心下,阻塞中焦气机,升降失司,故胃脘痞满,灼热急迫。热结为实,故按之满甚。热结于里,则心中烦热,身热汗出。热伤津液,则渴喜冷饮,大便干结,小便短赤。

治宜泻热消痞,和胃开结。

4. 饮食积滞

主症:脘腹痞满不舒,嗳腐吞酸,按之更甚。可兼有恶心呕吐,不思饮食,大便不调。

食滞不化,阻塞胃脘,遂生痞满,不思饮食。宿食内积,浊气上逆,则嗳腐吞酸,恶心呕吐;阻滞肠胃,传化失常,则大便失调。

治宜消食导致,行气除痞。

5. 痰湿内阻

主症:胸脘痞满,恶心呕吐。可兼有头晕目眩,头重如裹,身重肢倦,或痰多,口淡不渴。

脾运不化,痰湿内生,壅塞中焦,则生痞满。痰湿上蒙清窍,则头晕目眩,头重如裹。水湿内停,浊阴不降,痰湿阻滞,则恶心呕吐,口淡不渴,痰多。

治宜除湿化痰,理气宽中。

6. 肝胃气滞

主症:脘腹痞塞满闷,连及两胁,嗳气则舒。可兼有心烦易怒,时作太息,常因情志因素加重。

情志不舒,肝气郁结,横逆犯胃,中焦气机失畅,故见脘腹不舒,痞塞满闷,嗳气则舒。胸胁为肝经循行部位,肝气郁滞,故胸胁胀满。肝喜条达而恶抑郁,故痞满常因情志而变化。

治宜疏肝解郁,理气消痞。

二、虚痞

1. 脾胃虚弱

主症:脘腹痞塞胀满,时缓时急,喜温喜按。可兼有食欲不振,体倦乏力,气短懒言,大便稀溏,形体消瘦。

脾胃虚弱,健运失职,气机不畅,而生痞满,故脘腹不舒,喜温喜按。病程日久,饮食稍有不慎,则病情加重,故痞满时缓时急。脾胃虚弱,腐熟无力,纳谷欠香,故食欲不振。脾胃虚弱,运化无权,则大便稀溏。脾胃气虚,则体倦乏力,气短懒言。

治宜补气健脾,升清降脾。

2. 胃阴不足

主症:胃脘痞满,时轻时重。可兼见嘈杂似饥,饥不欲食,口干不思饮,咽干唇燥,大便干结或便行不畅,形体消瘦。

胃属阳土,喜润恶燥,气郁化热,热伤胃津,可使胃阴不足。阴津亏损,则胃失濡润,故见胃脘痞满,时轻时重。若阴虚有火,则可见胃中灼热隐隐。胃津亏虚则胃纳失司,故嘈杂似饥,饥不欲食。阴液不足,津不上承,故咽干唇燥。阴液不足则肠道干涩,故大便干结或便行不畅。阴津不足,形体失养,故形体消瘦。

治宜养阴益胃,和中调气。

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证。

鉴别

一、胃痛

两者病位均在胃脘部,且常相兼出现。然胃痛以疼痛为主,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,可累及胸膈;胃痛病势多急,压之可痛,而胃痞起病较缓,压无痛感,两者差别显著。

二、鼓胀

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,但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,皮色苍黄,脉络暴露为主症;胃痞则以自觉满闷不舒,外无胀形为特征;鼓胀发于大腹,胃痞则在胃脘;鼓胀按之腹皮绷急,胃痞却按之柔软。如《证治汇补•痞满》日:“痞与胀满不同,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,病满则内觉满塞而外无形迹。”

三、胸痹

胸痹是胸中痞塞不通,而致胸膺内外疼痛之证,以胸闷、胸痛、短气为主症,偶兼脘腹不舒。如《金匮要略•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》云:“胸痹气急胀满,胸背痛,短气”。而胃痞则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,多兼饮食纳运无力之症,偶有胸膈不适,并无胸痛等表现。

四、结胸

两者病位皆在脘部,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,拒按为特征;痞满则在心下胃脘,以满而不痛,手可按压,触之无形为特点。

松林胃肠专科经验

中医认为腹胀与协痛都是肝病常见症状之一,且较顽固。治疗起来也比较麻烦,下面就告诉大家一些中医治疗胀气腹胀的验方。

 

  ⑴停食作胀:由于食停中脘,胃气失降,帮致腹胀。特点是:上腹胀尤为明显,食后加重,嗳腐频繁。治宜消食理气,和胃降逆。可选用香砂养胃丸。常用药物为:莱菔子、杏仁、橘红、焦四仙、砂仁、刀豆子、厚朴花等。

  ⑵积滞作胀:由于食阻胃肠,湿热蕴结,腑气不通,停滞成积而胀。特点是:下腹胀为明显,暧气厌食,肠鸣泄泻,大便恶臭,苔垢浊,脉弦滑。治宜消食导滞,通腑除胀。可选用加味保和丸。常用药物为:酒军、瓜萎、枳壳、焦槟榔、元明粉。

  ⑶气滞作胀:由于肝气横逆犯胃,胃失和降,则以上腹胀为显;肝郁克土,脾失健运,则以下腹胀为显。临床上可同时出现上下腹胀满的症状。特点是:在气怒后加重,嗳气或失气后减轻,喜按,可伴两胁疼痛,舌苔薄白,脉象弦滑。腹胀宜疏肝解郁,行气消胀。可选用柴平汤、健脾舒肝丸。关老常用药物为:旋复花、生赭石、醋柴能、香附、木香、川朴、玫瑰花等。

  ⑷湿困作胀:由于寒湿困脾,脾阳不运,化湿无权而作胀。特点是:持续性闷胀,不分昼夜、空腹食后,伴有胸闷,四肢沉困乏力,大便粘滞不爽,小便不利,苔腻,脉沉滑。治宜温振脾阳,芳化利湿。可选用实脾饮加减。常用药物为:生姜、干姜、草寇、木香、川朴、玫瑰花等。

  ⑸脾虚作胀:由于贪食生冷,思虑太过,病后失调等以致运化夫司而致腹胀。特点是:午后晚间和劳累后加后,以中腹绕脐作为显,伴有纳呆,倦怠乏力,面色萎黄,四肢洮消瘦,舌淡苔白,脉弱。治宜补中益气,健脾运化。可用补中益气汤化裁。常用药物为:党参、黄芪、白术、云苓、升麻、砂仁、葛根等。

  ⑹腹水作胀:由于三焦气化不利,致水湿内停机而作胀。腹胀的特点是:中少腹胀以腹水为主,可伴腿肿,腹壁青筋显露,倦怠乏力,尿少短赤,随腹水消退腹胀得缓,苔白或腻,脉搏沉或濡。治宜通利。

想进一步了解详情,可点击右边按钮,直接在线咨询松林胃肠专科专家。

预后转归

腹胀一般预后良好,但本病易受饮食、情志、起居、冷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,反复发作,病程迁延。因此,应保持心情舒畅,饮食有节,适当运动,并坚持药物治疗,多能痊愈。若久病失治,或治疗不当,可呈慢性病程,转为胃痛,甚至演变为胃癌、虚劳等。

调护

一、注意饮食

饮食易消化食物,饮食规律,不暴饮暴食,按时进餐,忌食生冷油腻辛辣。

二、重视起居

起居规律,注意保暖,天冷加衣,天热减衣。

三、适当运动

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,提升正气。

四、调畅情志

保持心情舒畅,情志和顺,不宜有精神压力、紧张等情绪。

参考文献

[1]田德禄主编.中医内科学[M].北京: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05.11.

[2]黄帝内经素问[O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2(1).

[3]张仲景.伤寒论[O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(1).

[4]李东垣.兰室秘藏[O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(1).

[5]张景岳.景岳全书[O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(1).

[6]李用粹.证治汇补[O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5(1).

 

 

 

分享到:

上一篇:腹泻

下一篇:胃痛

X